2021年作为“十四五”的开局之年,很多企业将按照各自的“十四五”规划开展战略规划的落地准备工作,保证企业按照规划的路线实现发展目标。 本专栏围绕战略管理、运营管理、机制管理三个维度,结合普华永道服务国有企业管理咨询业务经验,分三期深入探讨“十四五”阶段国有企业战略规划落地的关键问题,确保战略有效实施,助力国企迈向“世界一流领军企业”。
前两篇文章阐述了提升战略管理水平和构建智能运营平台对于国企“十四五”规划落地的重要意义。本文将探讨国企如何建立完整、科学、高效的管理机制,为战略落地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。管理机制历来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,特别是在“十四五”期间,原有管理机制与国企的发展愈发不相适应,普华永道认为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:
普华永道认为,国企管理机制的提升可以主要集中在管控模式、组织架构、流程制度和人才体系方面,本文将分享和探讨管理机制中主要涵盖的内容以及总体提升方向。
由于国企业务体量较大,随着多元化业务的开展,集团与各个业务单元之间,围绕管理定位和管控授权,通常容易产生较多困惑,主要问题包括:
管控授权模式的建立,应当是基于以下基本要素:
根据集团总部参与下属业务单元运营的程度高低,以及总部与各个业务单元之间的整合程度差异,可以将管控模式分成运营参与、战略管理和财务控股三类(见图1)。
图1:三类管控模式
财务控股型管控模式下,总部管控力度最弱,总部的定位近似于投资公司,授权程度非常高,只考核财务目标。
战略管理型管控模式下,总部会参与到二级单位的战略制定和经营计划中,考核指标包括财务指标和业绩指标。
运营参与型管控模式下,总部充当业务管理者,给予二级单位非常有限的授权。国企可以根据具体的定位和核心职能,针对不同的业务单元,采用相应的管控模式(见图2)。
图2:三类管控模式的对比
通常国企在总部定位和相应的组织架构设计上,会面临以下问题:
根据以往项目经验和国企总部定位的相关经验,普华永道通常会按照总部所承担的业务运营程度的高低,将总部的定位分为财务管理型总部、核心赋能型总部和业务运营型总部。根据这三种类型的总部定位,可以制订相应的组织架构,界定具体的总部职能(见图3)。
图3:根据总部定位制定的三种组织架构
基于上述的总部定位,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,清楚界定各部门的管理界面,从而实现管理体系整体能力的提升,切实提升国企运营效率,确保战略的落地实施。
国企在制订相关企业管理流程和制度的过程中,容易出现如下问题:
考虑到业务发展的阶段不同,流程制度的发展可以根据具体业务发展的需要,先明确具体需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,然后再确定设计相应的流程制度(见图4)。在具体的流程设计上,应当以“战略-组织-职能-授权”为出发点,筛选构建相应的流程,确保不重不漏。同时为了确保流程优化的导向明确,通常会结合组织内部诊断,根据需要解决的痛点问题,有针对性地改进相关流程。
图4:结合业务发展设计流程制度
国企在人才体系方面通常会遇到如下问题:
考虑到多元化业务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业务布局,需要考虑人力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。从人才招聘开始,通过多方渠道,快速引进关键人才。在培训及发展方面,对各个业务领域量身定制差异化培训,以支撑多个业务线的发展。在绩效管理领域,搭建与培训需求、人才计划相关联的综合绩效管理平台,支持国企业务拓展。最后在薪酬体系及人才流转方面,利用全面的薪酬策略和政策,吸引和留住关键人才。
结合上述讨论,希望以下相关最佳实践能够对国企提升管理机制有所裨益。
管理机制历来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,特别是在“十四五”期间,由于国企业务体量大幅提升,在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,涌现出大量的新业务和新模式,使得原有的管理机制与国企的发展愈发不相适应。企业可以从管控模式、组织架构、流程制度和人才体系等方面入手,优化国企管理机制。在管理服务理念、差异化机制、数字化抓手、中国特色融合方面,全面提升国企的管理能力。